-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一种传承 更多美好
- 逐行天下,骑行英雄
- 探国潮风韵,赏国货华章
- 中国品牌日地方展区探展
- 中国品牌日美好之城探展
城市是由一栋栋建筑组成,一栋栋建筑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上海是我国近现代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城市,新天地、外滩万国建筑群、豫园、武康大楼、“陆家嘴三件套” ……是上海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经典建筑代表。让城市经典建筑“开口”讲故事,不仅可以让外来游客生动了解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可以让本地市民接受沉浸式的“四史”教育。为此,上海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开始了一场“建筑可阅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资源变资产 建筑可阅读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是上海都市旅游的宝贵资源,处处积淀着这座城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承载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质。
2017年,上海明确提出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在建设人文之城中首次提出了“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可以漫步的,公园是可以休憩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认为:“上海的历史建筑应该被更多人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阅读建筑不仅是阅读一栋一栋的建筑,更是阅读我们的城市、城市的文化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从2018年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建筑可阅读”工作,着力提升开放的广度、阅读的深度和服务的力度,渐次经历了三个阶段。“建筑可阅读”1.0版,通过扫描建筑外墙上的二维码,让市民游客了解建筑的历史人文故事。“建筑可阅读”2.0版,则让更多原来不开放的建筑通过向公众“张开怀抱”,让“有故事”的建筑走入大众生活。2021年早春,上海把“建筑可阅读”升级到3.0版——体验数字化和服务体系化,在市民满意度、社会参与度、跨界融合度上实现新突破。
“目前,‘建筑可阅读’范围已拓展至全市16个区,开放建筑1037处,设置二维码2437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少上海旅游企业也看准这一机遇,依托上海优质的都市旅游资源,开发推出了各式城市微游产品,共同推动“建筑可阅读”迭代更新,让更多市民游客体验家门口的“城市温度”。
春秋旅游今年特别设计了30条城市微游产品,甫经推出,大受欢迎。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说:“建筑是上海都市旅游最独特的资源。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和各个区文化和旅游局沟通,陆续增加古建筑旅游产品,通过徒步、骑行、主题摄影等多种形式,真切地讲好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科技加持 优化体验
如果说,建筑开放和扫码阅读让沪上的古建筑焕发了新活力,那么数字化技术则让市民游客在“阅读建筑”时有了更多的科技感和智慧化的体验。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武康大楼是许多游客争相打卡的一个网红地标。最近路过武康大楼的游客发现,这座位于30°锐角街口的建筑对面,新增了一个0°的“源点”,徐汇区政府以此“源点”为中心,围绕武康大楼进行了330°的周边设计提升,脚下360°的旅游指引信息,配合新增的方便行人通行或驻足拍照的530多平方米“对焦”空间,以及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业态打造,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多看点和信息的同时,形成了720°全感官的“建筑可阅读”趣味体验。
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伍彦心说,当武康大楼成为众人打卡的网红地时,徐汇区在思考探索如何推动公众走进大楼周边以及武康路所在的衡复地区的历史建筑。“为此,我们提出‘重塑武康大楼720度’,让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感受武康路,细细品味海派文化的魅力,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同时,我们还围绕历史建筑,升级推出了智慧导览、点位热力指数、实时画面直播等数字化服务。”
武康大楼无疑是上海推动“建筑可阅读”活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升维”旅游体验,提升市民游客参与城市微游的交互体验和场景体验。
方世忠表示,要通过“建筑可阅读”的全新数字化转型,着力在体验数字化和服务体系化上取得新成果,在市民满意度、社会参与度、跨界融合度上实现新突破,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高质量体验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和美好。
据介绍,未来,上海还将与数字媒体合作开发小程序,在网上建立“建筑可阅读”的统一入口,以移动互联网产品整合地理空间上的分散旅游吸引物,让人们一站式了解上海有哪些历史建筑、近期有什么相关活动,不受地域限制、足不出户“阅读”建筑。
文旅融合 各方参与
顶层设计、各方推动、数字转型,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上海自2018年起系统推进“建筑可阅读”工作以来,全民参与、主客共享是其一大亮点。
“我叫吴雄平,我老早以前就搬到四达里这边住了,一街之隔、一墙之隔就是豫园,应该说我住的地方是离豫园最近的。这么多年,豫园就像自己的老邻居一样,住出感情了……”在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上,“老上海”吴雄平化身“讲解员”,向大家深情讲述江南古典文化园林——豫园的故事。
吴老伯参与的全民讲故事大赛,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的全民系列活动之一,邀请市民游客以上海建筑为载体,通过音频创作与演绎的方式,讲述建筑的故事、人与建筑的故事。除了“全民讲”,还有“全民评”“全民拍”“全民游”“全民创”活动。这些系列活动与各类数字新媒体合作,构建数字全媒体运作矩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建筑,主客共享“人民城市”发展成果,为“建筑可阅读”进一步延伸服务提供了坚实基础。
上海各区“建筑可阅读”也是精彩纷呈。例如,徐汇区不断纵向掘进“建筑可阅读”的深度,如围绕武康大楼推出“定制”式文创产品;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则在广度上做起文章,如根据全区“建筑可阅读”的点位,创新推出各种微旅行线路,并广泛发动市民参与活动,发现“家门口的好去处”;今年,静安区将创新思路,精心布局,办好第三届“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宏表示,希望今年文创市集活动能进一步突破传统市集的模式与局限,变“市集”为“平台”,把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打造升级为商文旅深度融合、展示展销集合、线上线下互补、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联动、文化旅游消费赋能的复合平台,成为海派文化和上海城市精神“最生动的表达”。
在全市层面,“建筑可阅读”正在成为上海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指数。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要求,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要上下左右形成合力,把“建筑可阅读”作为上海文旅深度融合和文旅服务民生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建筑可阅读”迈向数字时代,真正将其打造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城市金名片和“家门口”的文化旅游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