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一种传承 更多美好
- 逐行天下,骑行英雄
- 探国潮风韵,赏国货华章
- 中国品牌日地方展区探展
- 中国品牌日美好之城探展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就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如何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两会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表示,旅游是一些地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当前各地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把农业、农村、农民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这是很好的理念和机制。同时,还要推动旅游业等创业创新,为乡村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表示,乡村旅游正成为鄂温克族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打猎、饲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族放下猎枪,积极发展以驯鹿观光、鹿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邀请游客“做一天鄂温克人”,实现了旅游脱贫。鄂温克族自治旗和各民族乡的姑娘们纷纷制作太阳花、柳条包、五畜绳、恩格日奶酒、勒勒车等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不仅传承、发扬了传统文化,还带动了更多人增收致富。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表示,乡村旅游是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的绿色产业,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不过,对于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文化影响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短板。为此,应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收藏家到乡村去,开办各类展馆,以填补人文景观匮乏、缺乏历史文化气息这块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委会主任冉慧表示,该村将立足区位优势,抓好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继续打造好“桃源人家”民俗品牌,在农旅、文旅结合,以及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闵庆文表示,无论在生态保护过程中,还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忽略广大农牧民的需求,要鼓励其利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农业遗产等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从而保障生计,提高生活水平。为此,首先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高农民的直接参与程度,增强其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的信心;最后,要从旅游角度对农业景观、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产品进行打造,将农耕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农旅融合。比如,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将梯田、香猪等农业资源和苗乡侗寨等传统村落以及鼓楼、大歌等文化遗产相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表示,旅游业发展可以对乡村振兴起到非常大的助力作用,特别在乡村面貌改善、人员素质提高、村民就业等方面。同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也为城市人休闲提供了去处,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
全国政协委员、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表示,旅游扶贫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非常直接、非常明显。在很多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农民可以直接从旅游业增长中分享利益,这是旅游扶贫的一大优势,可以让农民鼓足干劲。另外,旅游扶贫要可持续,要避免贫困人口产生“等、靠、要”思想,关键在于提高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芹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遗大有可为。“农村是非遗植根的重要土壤,通过非遗传承和发展,可以形成特色产业,对农村产业进行有效补充,从而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赤水市多次组织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000人。这些学员大多是当地留守妇女或贫困户,她们掌握了一项谋生技能,实现了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杨昌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对非遗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整合和开发。